高三2025新高考单科模拟综合卷(二)2历史(湖北)答案

高三2025新高考单科模拟综合卷(二)2历史(湖北)答案正在持续更新,目前2024-2025九师联盟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,供大家查缺补漏,高效提升成绩。

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。

    1、2020~21年度模拟压轴卷新高考历史二
    2、2020~21年度单科模拟训练卷历史二
    3、2023-2024湖北高三新高考2月历史答案
    4、2023-2024学年湖北省新高考模拟联考历史
    5、2024新高考2卷历史
    6、2024湖北省新高考信息卷二历史
    7、2024新高考二卷历史试卷答案
    8、2023-2024湖北省新高考模拟联考历史
    9、2024新高考仿真模拟卷二历史
    10、2024湖北高三模拟试卷历史
造成更多的特权阶级,加剧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,排除B项;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14.【答案】示例:关,排除C项。论题:百家争鸣是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。4.A【解析】根据材料“重臣担任…州任之重,自此而始”可阐述:春秋战国时期,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,研讨学知,东汉末年,皇帝选任重臣担任州的行政长官,使地方官员术,著书立说,探讨自然、社会和人性,提出各种治国方略和权力加大:边地刺史和太守掌握兵权的制度也由边境推广到政治思想,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荣。百家争鸣中形成的了腹地,这些举措使地方势力膨胀,造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,大胆思考、自由讨论的学术风气,也有力地促进了文学艺术故A项正确。材料中的现象强化了地方权力而非皇帝的权自然科学的发展。总之,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力,排除B项;地方官员权力的加大,削弱而非加强了中央对发展、阶级关系变动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,形成了我国思想地方的管辖,排除C项;中央重臣担任地方行政官员,且权势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,它不仅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地位较高,不利于中央对地方官员监察,排除D项。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,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5.B【解析】根据材料“恢复古代九州之制”“将全国州数始终源头活水,影响十分深远。维持在九个”可知在地方豪强割据的东汉末年,曹操以汉朝天【解析】根据材料“…毫不夸张地说,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子的名义恢复天下九州的建制,并且裁撤了地处偏远的交州,上有大智,在科学上有大真,在伦理上有大善,在艺术上有大意在加强中央权力,实际上体现了大一统思想,故B项正确。美”可知,百家争鸣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,因此可以拟定论题魏国建立于公元220年,当时尚且处于东汉时期,且材料并没为百家争鸣是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。关于阐释可从当有三国的力量对比信息,无法得出此结论,排除A项;东汉末时社会转型对诸子百家主张产生的影响、对学术风气和文艺年,地方长官割据,中央集权遭到了巨大削弱,社会局势动荡,科学产生的影响、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,最很难保证朝廷政令的通畅,排除C项;东汉时期基本保持了后进行归纳总结。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。州、郡、县三级制的地方行政层级,材料也并未提及其他行政层级的变化,排除D项。第4练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加强6.C【解析】根据材料“皇子皇弟封王开府,坐镇地方,手握重题号23456789101112权”“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,集中安置诸王,由宦官管理”可知1西晋至唐初分封的皇室子弟,在地方享有较大的权势,唐玄宗答案BBDABCAACDA时期通过大宅邸、百孙院削弱了皇室子弟的权力,加强了专制1.B【解析】根据材料信息可知,秦朝地方行政运作执行中,在集权,C项正确。唐玄宗时期在边境重地设置军镇,安史之乱县令、丞下达的政令与执行中自主行政所占的比率超过50%,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,削弱了中央集权,排除A项;春秋时内部政务的申告与裁决中自主行政及所占比率也超过40%,期分封制已逐步瓦解,排除B项: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已经这体现地方行政决策权限较大,自主性较强,B项正确。材料瓦解,排除D项。体现秦朝地方行政中地方权限较大,并不能说明律令有缺陷,7.A【解析】据题意可知,这一现象是指当时唐朝节度使更换排除A项;“成熟”一词过于绝对,且材料反映的并不属于基层频繁且权力受到制约,结合所学知识可知,节度使是驻守边境治理,排除C项;材料反映地方行政运作中地方决策权限较军镇的长官,A项正确。“注重对地方官员的监察”与题意不大,并不能说明中央集权逐渐加强,排除D项。符,排除B项;藩镇割据出现在安史之乱以后(安史之乱使唐2.B,【解析】根据材料“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”可朝由盛转衰),排除C项;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行政机构变动频知,东汉后期,刺史开始成为一州的军政长官,正式跃升为长繁,排除D项。史、太守的上级,州作为行政区出现,原本的“十三州”监察区8.A【解析】根据材料“宋朝在州府设通判…但若武官任知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划,州刺史和州牧权力大增,以州为中心州,则必置…与知州(府)共议政务”可知,通判的设置可以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,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,故B项正确。协理政事,起到权力监督和制衡的作用,有利于行政程序的规察举制,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,确立于汉武帝时范化和流程化,弥补知州的不足,A项正确。根据材料“但若期,这与题中东汉时期的时间不符,排除A项;东汉后期各州武官任知州,则必置”可知,武人是可以参政,但是不能专政,刺史、州牧全面掌握辖区内军政大权,于中央而言,不利于抑因此通判设置是为了规范行政,而非防止武人干政,排除B制豪强的势力,排除C项;根据材料“州刺史被尊称为‘使项;根据材料“有军旅之事,则专任钱粮之责”可知,通判只是君'”可知,此举增强了地方州长官的权力,弱化了监察制度的战时负责筹集钱粮,不是平常之主责,且不负责行军打仗,不效力,排除D项。能体现提升军事能力,排除C项;根据材料“通判有自己专属3.D【解析】根据材料可知,东汉中叶以后,一方面王、侯多以的衙门通判厅,与知州(府)共议政务、同署文书”可知,州府权“奉朝请”的名义留驻京师,另一方面,封国的实际控制权掌握力的总量未变,通判只是分割了知州的权力,并不是削弱了州在由中央任命的封国国相手中,这“客观上”有利于朝廷对封府的权力,排除D项。国的直接控制,D项正确。遏制地方豪强势力扩张与材料主9.C【解析】根据材料可知,在宋朝时期,政府经常派遣“特使”旨无关,排除A项;国相是受中央任命而又隶属于王国的高层巡行地方,以进一步了解“官情民隐”,还设有监司对特使进行官员,在汉高祖时辅佐诸侯王国建立政权,文景时期偏重执掌监督,这反映出宋朝监察体系的更加完备,C项正确。材料强王国兵权,宣帝后则以地方郡守的职能管辖王国,国相的设置调宋朝多层监督,但是并没有述及官员的腐败问题,排除A6
本文标签: